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是用以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宇宙观,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战国至秦汉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得以长足发展,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盛行于天文、地理、历法、政治、经济、兵法、农业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并且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中医学运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关于宇宙物质性和运动变化的思维模式古代哲学思想,归纳总结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构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认识人类生命的发生,阐释人体形态结构及功能活动,辨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制定养生和诊治的规律和原则。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方面,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气一元论着重说明物质世界的本原性;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辩证观,着重阐释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总规律;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系统观,着重揭示物质世界存在着复杂的普遍联系及多元事物之间的稳态结构关系。万物本于一气,一气分为阴阳,阴阳化生五行,五行中又有阴阳。

  中医学受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影响,并且将三者结合起来,建立气—阴阳—五行的认识论,阐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以及对疾病的预防和诊治。

  中医学以气为生命的本原,推动和调节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的生理功能及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运用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理论,说明人体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各脏腑分阴阳,每一脏各有阴阳。阴阳相反相成是调控脏腑功能的基础。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构建五脏生理功能系统,说明五脏之间的密切联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相互补充,构建四时五脏天人合一整体观。在分析病理变化时,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如气虚、气机失调等。阐释脏腑病变,注重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以及脏腑之间的母子相及或相乘相侮传变。因此,在治疗方面,以调气为先,又要针对不同脏腑病变调其阴阳,并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传变。

  总之,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也是中医学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